这个属于软性指标,目前能评判的维度不多,但ESG是一个可以聊聊的纬度。事实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对于不少上市公司来说,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抓手,就是充分实践ESG理念。
10月20日,著名古生物学家、恐龙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董枝明是山东威海人,生前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地学界“竺可桢野外工作奖”获得者,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被誉为中国“恐龙先生”。
2018年,美国《时代》杂志出版了一期名为“伟大的科学家——改变世界的天才和远见者们”的特辑,列出了古往今来最伟大的101名科学家,包括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霍金等,董枝明作为唯一的一名亚洲科学家名列其中。
董枝明长期从事恐龙化石的采集和研究工作,记述、命名的恐龙新属种达40余种,是世界上给恐龙命名最多的人。他不仅帮助发掘、研究整理了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化石,促成了建设中国第一个恐龙博物馆,还参加了1986年中国—加拿大恐龙科学考察队,在北极圈中发现了恐龙。
作为中华恐龙之乡,董枝明曾数次踏足河源,对河源出土的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参与和指导河源恐龙化石野外发掘工作、主持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与河源结下不解之缘。
1999年8月,董枝明(前)和学生吕君昌(后)在河源市区黄沙村恐龙骨骼化石出土点考察。
带领专家到河源发掘恐龙化石
“河源恐龙,世界奇迹”,这是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对河源恐龙化石资源的盛赞。截至目前,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达2万多枚,数量居全球之冠;馆藏16具恐龙骨骼化石个体,发现恐龙足迹化石8组168个,河源拥有世界上罕见的集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脚印“三位一体”的珍贵恐龙化石资源。
河源首枚有记载的恐龙蛋化石发现于1971年,当时解放军部队地质工作人员在河源地区,发现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碎片,并采获一枚完整的恐龙蛋化石。
随后,从1996年3月起,河源陆续出土了恐龙蛋化石。
1999年,河源出土的窃蛋龙类新属新种——黄氏河源龙化石。
董枝明(后排蓝衣服)在黄氏河源龙恐龙化石出土地点考察。
当年7月,黄氏河源龙的前爪化石在河源市郊黄沙村被发掘出土。同年8月15日,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带着5块挖掘出来的化石进京,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8月16日,世界著名恐龙专家、研究员董枝明对化石作了鉴定,确认化石是某种小型肉食性恐龙的“指骨和耻骨的远端”。他认为河源已发现了大量恐龙蛋化石,这次又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为研究白垩纪恐龙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8月29日,董枝明带着学生吕君昌等专家到河源现场发掘,先后发现了一块长约20厘米的恐龙肢骨化石和一窝长条形的恐龙蛋化石。这次发掘的化石经研究被确定为窃蛋龙类新属新种——黄氏河源龙,极大地提升了河源恐龙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通过多年研究,于2002年12月在美国著名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JVP)第四期发表的《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窃蛋龙》中,正式命名河源出土的9具恐龙化石为黄氏河源龙。
黄氏河源龙化石不但进一步提供了窃蛋龙类发现于蒙古戈壁滩之外的首次确凿证据,而且还为窃蛋龙的鸟类地位提供了标本,今后全世界新发现和研究这种恐龙都将以黄氏河源龙命名,标志着河源恐龙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2005年4月,董枝明主持“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
主持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
2005年4月,由河源市政府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协办的“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召开。
这是河源市首次举办国际性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最大规模的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日本这八个国家的地层与古生物专家,以及国内有关机构的代表市、县区有关领导共130多人参会。研讨会通过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和交流,进一步确立了河源恐龙的国际地位。
此次大会的主持人正是董枝明。
董枝明在研讨会上发言表示,像河源这样大规模地举办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在全国是第一次。河源作为新的恐龙化石产地,在起步阶段保存了这么多化石,很有价值,体现了政府的重视。这么大规模地举办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可大大提高河源恐龙化石资源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像一般在工地上发现的化石,很快就会被破坏,但是在河源没有发生这样的现象,这说明河源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得好,才得以保存了一批完好的恐龙化石资源。
董枝明认为,恐龙的绝灭可以警示人们对地球环境的重视。他说,恐龙在地球上突然消失成了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恐龙爱好者组织的恐龙协会、恐龙俱乐部。恐龙化石的调查和寻找、发现和发掘,都是令人神往的科学考察,可以告诉人们关于恐龙的起源、演化、分布和绝灭,显示恐龙的生存与地球环境的密切关系,可以警示人们对今日居住的地球环境的重视。
《河源恐龙》一书及董枝明所作的序。
为《河源恐龙》一书作序
自1999年踏足河源始,此后的20多年里,董枝明始终关心、关注、支持河源的恐龙保护和研究工作。
2005年1月,河源市博物馆馆藏万枚恐龙蛋化石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与此同时,《河源恐龙》一书付梓在即。该书以图为主线,记录了河源恐龙化石之发现全过程,图册采用详实的资料,简洁的文字,为读者记述了一部河源恐龙化石发掘,研究,保护和开发的历史。应河源市博物馆之邀,董枝明欣然提笔为《河源恐龙》作序。
他在序中写道,河源市位于粤东北一红色的盆地中,盆地中的一湖碧水,沿东江而下,滋润了粤东大地。清澈的湖水,水如甘露,流荡在粤东大地,养育着千万沿江人。
河源的天湛蓝,河源的水清青,河源的山火红。这红色的岩石形成于7000万年之前,在地球历史年表中,是中生代的白垩纪晚期,恐龙生存在河源大地的时代。
2010年8月,董枝明(左)在河源市博物馆鉴定巨龙类恐龙椎体化石。
1996年3月,在河源的红色岩层中发现了第一窝恐龙蛋化石、以后相继的发掘,出土了恐龙骨化石,恐龙足迹化石,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在河源盆地被发现。河源恐龙化石的发现让人们惊绝,正如于光远先生所题“河源恐龙,世界奇迹”。
对于河源万枚恐龙蛋化石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董枝明这样写道:“欣闻河源市博物馆馆藏万枚恐龙蛋化石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作为一个曾经多次接触过河源恐龙化石研究者的我,衷心地祝贺河源恐龙登上世界纪录。”
同时,他对《河源恐龙》一书予以高度评价:“通读该书,读者将会认知6500万年前,河源地区生活之恐龙形象,恐龙的繁衍习性和生活行为,并使恐龙爱好者为乐在其中的发掘,保护工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能有所了解。读者通读此书,对河源的恐龙认识将会更加深入,成为一位河源恐龙化石爱好者、保护者。”
鉴定河源恐龙化石、主持“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为《河源恐龙》作序、为河源鉴定了巨龙类恐龙椎体……河源恐龙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董枝明长期以来的帮助和支持。如今,斯人已去,风范永存,河源人将永远铭记他的名字。他的名字,也必将和恐龙联系在一起,被河源人民怀念、追思。
撰文:南方+记者 黄敏立
视频/图片:黄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