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七星配资线上,广东汉剧电影《金莲》首映活动在梅州市亮胜艺术中心举办。
广东汉剧作为“客家人的大戏”,电影《金莲》在梅州的首映引发了戏迷广泛关注和观影热潮。
一直致力于广东汉剧传承发展的主演李仙花在首映活动上表示,这是她主演的第二部广东汉剧戏曲电影,电影阵容由广东汉剧老中青三代人构成,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共同演绎,也代表着对广东汉剧传承的重视。
对观众友好的汉剧电影
不了解汉剧也能与“金莲”共情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金莲》的故事并不陌生。影片从现代视角和艺术的角度,塑造了自我救赎的女性金莲,通过金莲的反思和成长,拓展观众的思考空间。
汉剧电影《金莲》在舞台演出的基础上,将原剧五幕六场改编为近四十场戏的电影剧本,将舞台版受换场限制被一笔带过的情节“捡回来”,提高了故事的完成度。
首映现场反馈十分热烈。观众中既有铁杆汉剧迷,也有电影爱好者,他们对汉剧电影《金莲》的呈现都给予了肯定。
看过舞台演出的汉剧《金莲》的观众方先生表示,电影对舞台上一些大段的唱腔进行精简处理,采用换场景这样的方式拉开唱段之间的空间,用电影的镜头语言进一步体现了汉剧的魅力。
“金莲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她从求生到赴死的悲剧历程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观众林小姐表示,她没有看过舞台版的《金莲》,在电影版中她看到了这些身处封建社会,受命运摆弄,越想活,越求生却越陷入作恶泥潭的女性形象,让她对古代女性的生存境遇有了更多思考。也在李仙花的唱腔中第一次感受到汉剧之美,对广东汉剧产生了兴趣。
“有嚼劲”的角色
两代汉剧女演员演绎女性传奇
《金莲》集合了多位广东汉剧传承人,金莲、李瓶儿两个女性角色由李仙花、黄丽华出演。两代汉剧优秀女演员共同演绎古代女性传奇,共同以“跨界”电影的方式推广汉剧。
传奇女性“金莲”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专职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李仙花出演。此前,她已将自己主演的汉剧舞台剧《白门柳》《蝴蝶梦》搬上大银幕,演绎了柳如是、田氏等传奇女性故事。在她看来,潘金莲是一位“有嚼劲”的人物,“演起来太过瘾了!”
“她是个家喻户晓、被钉在耻辱架上的人物。但是她真的生下来就这么恶吗?”从汉剧舞台剧到汉剧电影,李仙花对“金莲”这个角色的思考也在不断加深、更新。
《金莲》中另一位女演员,出演“李瓶儿”的黄丽华是李仙花的徒弟,也是广东汉剧院培育的汉剧“新三代人”。这是黄丽华第一次饰演有争议的反面角色,她曾为如何展现这个人物而苦恼。李仙花告诉她可以去读原著,并在现场指导她表演。黄丽华逐渐理解,自己是在展现一种“复杂的人性”,“封建时代,女性地位很低,为了活命才做出那样的举动。”
汉剧如何拍成电影
情感表达到位实现1+1>2
汉剧如何拍成电影?这面临着戏曲和电影两个艺术属性和审美特点不同的创作难题。
导演王一岩表示:“让剧中人的心路历程表达充分,情感抒发产生感人力量,电影手段、戏曲方法叠加,便会产生一加一等于二或大于二的表现效果。”
汉剧电影《金莲》的改编,是要体现金莲这一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在王一岩看来,“她被侮辱、被迫害,同时她又主动反抗、进而行恶,最终走向忏悔,这是一个命运之争。”
看到现场观众的反馈后,王一岩表示,他在拍摄《金莲》的过程中,着重处理现代戏曲创作的现实走向、剧种的特点、人物的性格等问题,努力打通电影、戏曲、文学三种体裁的特点,提炼故事中普世的情感,实现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实景与程式的融合,情节叙事与情绪渲染的融合,力求达到“心有强震、魂有豪悲”的艺术效果。
汉剧电影《金莲》对传统汉剧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新的探索,在选材和立意开掘的视角上都体现出求新的高度。在王一岩和剧组的创作过程中,汉剧电影《金莲》是基于大雅的理念来呈现广东汉剧之美、影像朦胧之美、人性之美、哲思之美、表演艺术之美,呈现出戏曲电影中的戏和表演艺术家“美”(优美)、“超”(高超)、“绝”(绝活儿)。
在电影生产流程上,《金莲》采取了“剧协+剧院+制作公司”三方协作的方式:广东省戏剧家协会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协调,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负责提供演员、音乐、服化以及对排练工作提供支持,广东优创合影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则负责整合制片资源,主导摄制中的具体工作。三方各司其职,各自发挥所长,突破了戏曲电影创作的困境。
据了解,汉剧电影《金莲》将于6月24日正式上映,登陆全国院线与观众见面。影片为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和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资助项目。
南方+记者 徐子茗七星配资线上